English

《平凡的世界》背后的不平凡

1999-11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周英峰 我有话说

“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,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。”这是作家路遥在回顾《平凡的世界》创作过程时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。

《平凡的世界》曾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,之后又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,是这届唯一一部获此奖项的长篇小说。李金玉,作为《平凡的世界》这本书的责任编辑,当我请她讲述一下这部书的出版过程时,她仍为当时的一些事情唏嘘不已。

1986年春天,毕业分配到出版社才两年多的李金玉到西安组稿,出版社让她盯住的首要目标是贾平凹正在创作的《浮躁》。然而,贾平凹的手稿被另一家出版社抢走了,于是她就去见路遥,路遥正在创作《平凡的世界》(当时叫《普通人的道路》)第一部,她向路遥约稿,路遥未明确表态。为了组到路遥的稿子,5月她又一次到了西安,一直待了一个多月。6月中旬,她终于带着30余万字的书稿回到了北京。

然而,当她组到路遥的稿子回到出版社后,一些领导却认为她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”。当时,路遥的《惊心动魄的一幕》、《人生》虽然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,并且《人生》也激起了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,但与正“如日中天”的贾平凹相比,路遥的名字显然还不是一块金字招牌。

实际上,主要是社内一些人对路遥能否完成这个包括3部6卷,近百万字的长篇巨作感到信心不足。因为路遥虽然已经写出了《惊心动魄的一幕》、《人生》这样有影响的中篇小说,但他以前从未进行过长篇小说的创作,而且当时有一种论断,认为《人生》是路遥不能再超越的一个高度。路遥采用的又是三部书的形式,写完一部出版一部,出版社也担心路遥这部小说会像一些长篇小说那样越写越弱。

另外,路遥在创作手法上的“不合潮流”,也使出版社对路遥信心不足。路遥还是采用《人生》式的现实主义手法来结构他的这部长篇巨著,但当时一些评论家却认为,现实主义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表现手法,路遥再采用这种写作手法,给人一种冥顽不识时务的印象。也正是因此,在李金玉之前,一家著名出版社和一家权威刊物已经拒绝了这部作品。

当时,李金玉的确感到了很大的思想压力,她也能够理解出版社的担心。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,因为当她从路遥手中拿到誊写工整的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部后,她便被作品的宏伟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了,她感到这就是路遥的气魄,路遥的风格,是一部不可多得的“大手笔”。而且,通过一个多月的交流和观察,路遥为创作而进行的扎实的准备工作,以及路遥对全书结构的精细构思,也坚定了她的信心。

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部于1986年出版,1988年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部小说,随后,浙江、新疆、内蒙等十几个省市的电台又陆续重播,引起轰动。电台、出版社和作者共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。一位甘肃的高中生说,他家住在农村,离学校8里地,《平凡的世界》开播之后,便深深吸引了他。为能完整听完这部书,他每天一放学就往家里跑,冲进房门,打开收音机,然后才平静下来,一边听一边吃饭。4个月下来,他的长跑成绩竟在校运会上拿了名次。河北廊坊武警学院一名学员说:他们系一共270人,住在一栋四层楼里,大约有100部收音机,收音机在中午十二点半同时打开,收听《平凡的世界》……。曾经仅看过三分之一便把书稿弃掷一旁的一位编辑,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也发出“失之交臂”的感叹。

路遥不为时髦所动,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,再次攀上了艺术的高峰,历史和读者终于赋予了这部书真正的生命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